新生兒第一周生長發育:
體重 | 男嬰:2.5-4.4千克 女嬰:2.4-4.2千克 |
身長 | 男嬰:46.1-53.7厘米 女嬰:45.4-52.9厘米 |
頭圍 | 平均33-35厘米 | 前鹵 | 斜徑平均2.5厘米 |
視力 | 只能看到范圍在15cm遠,45度范圍的物體。 | 聽覺 | 聽覺很敏感,頭會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. 眼睛也會去尋找聲源。 |
觸覺 | 觸覺很敏感,對不適應的感覺有反應。 有多種反射反應。 |
味嗅覺 | 有良好的味覺,能精細辨別食物的滋味。 能識別不同氣味。 |
新生兒第一周的體貌特征:
體溫 | 胎兒出生時體溫與母體相同,然后下降1℃~2℃,8小時后保持在36.8℃~37.2℃左右。 |
呼吸 | 這時的寶寶哭聲不算大,呼吸每分鐘40~50次,脈博每分鐘為120~130次。 |
頭部 | 新生兒頭部一般都相對較大,由于受產道擠壓可能會有些變形,瞅著不是很順眼。他的頭部一般呈橢圓形,像腫起來一樣。這是由于胎兒在產道里受到壓迫引起的。由于以后他能自然地長好,所以不必特別擔心。 |
眼睛 | 通常都會只睜開一只眼睛“掃視”周圍,你千萬別感到奇怪,這是寶寶最獨特的方式。有些新生兒的一只或兩只眼睛的眼白部位會有血點,面部會有些腫脹,做媽媽的也不要著急,這些很可能是分娩時由產道擠壓造成的,幾天后就會慢慢消退。一般來說,剖宮產的孩子就不會出現這些現象。 |
囟門 | 撫摸胎兒頭頂時,會發現頭頂上有一塊沒有骨頭軟乎乎的地方,這就是胎兒的囟門。囟門是頭骨在通過產道時為了能變形而留下的空隙。這是因人而異的。頭頂囟門呈菱形,大小約2×2厘米,可以看到皮下軟組織明顯的跳動,是頭骨尚未完全封閉形成的,要防止寶寶的囟門被碰撞到,可以用手輕輕地撫摸。 |
小臉 | 看上去有些腫,眼皮厚厚的,鼻梁扁扁的,每個寶寶都好像是一樣的。當天出生的胎兒眼瞼發腫的較多,且有眼屎。這是助產士為了預防風眼(淋菌性結膜炎),使用了硝酸銀水點眼而引起的反應。如果用抗生素點眼,眼屎就不會太多。 |
新生兒第一周喂養要點:
喂養方式 | 喂養要點 |
母乳喂養
|
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,盡早開奶好處多,最好在產后半小時喂奶,并讓寶寶吃初乳。 關鍵:1.掌握正確的哺乳姿勢。2.正確銜住乳頭。3.勤吸吮。4.早開奶。5.按需哺乳。 奶量:8-45毫升/次,10次/天,每日平均哺乳量250毫升。 喂奶姿勢(坐于有靠背的椅子或床上,如坐臥床上,背后可以拿枕頭做支撐): 1.先將寶寶的身體、頭靠在你的手臂上,托住寶寶的臀部。 2.以C型方法握住乳房,以乳頭確碰寶寶上唇,誘發寶寶尋乳反射,等寶寶張大嘴巴。 3.輕柔的將乳頭及乳暈放入寶寶嘴里,使寶寶的嘴含住乳頭及乳暈。 |
人工喂養
|
如果媽媽因身體原因不能喂母乳,或寶寶因特殊原因不能吃母乳,那就人工喂養了。 關鍵:1.不宜喂全奶,應該喂1/3奶。2.3天后可喂1/2奶,一周后才能喂全奶。 暫時喂奶粉:先別用奶瓶喂,避免寶寶習慣吃奶瓶拒絕吃母乳。可以先用小勺子喂。 奶量:30-50毫升/次,7次/天,每日平均哺乳量200-300毫升。 |
新生兒第一周日常照料:
照料內容 | 照料要點 |
新生兒洗澡
|
新生兒臍帶未脫落時,可采用“分段沐浴法”: 1.脫下新生兒衣服,并將此衣服包裹于胸腹上,暫以保暖。 2.先洗上身,取洗頭時的姿勢,依次洗新生兒的頸、腋、前胸、后背、雙臂和手。 3.然后洗下身,將新生兒的頭部靠在左肘窩,左手握住新生兒的左大腿。 4.依次洗新生兒的陰部、臀部、大腿、小腿和腳。 |
給新生兒換尿布
|
1.用一只手抬起新生兒的臀部,然后向臀部下方塞進尿布褲。 2.用濕紙巾將新生兒下半身擦拭干凈,然后擦干。 3.等皮膚干爽后涂上爽身粉或嬰兒護膚霜。 4.適度地分開雙腳,然后在雙腿之間夾尿布,并自然的調整尿布形狀。 5.讓尿布貼緊后背,以免從后背流出尿液。 6.左右對稱的固定尿布套。若尿布被擠出尿布套外,應把尿布塞進尿布褲里。 溫馨貼士:換尿布宜在喂奶之前,若吃奶后再換尿布,易引起新生兒嘔吐。 |
抱新生兒姿勢 | 1.手托法(多用于把寶寶從床上抱起和放下): 方法:用左手托住寶寶的背、頸、頭,右手托住他的小屁股和腰。 2.腕抱法(比較常用的姿勢): (1)將寶寶的頭放在左臂彎里,肘部護著寶寶的頭,左腕和左手護背和腰部。 (2)右小臂從寶寶身上伸過護著寶寶的腿部,右手托著寶寶的屁股和腰部。 |
新生兒胎便 | 正常新生兒多數于12小時內開始排便,胎便總量約100至200克。 如24小時不見胎便排出 ,應注意檢查有無消化道畸形, 如乳汁供應充分,胎便2-4天排完即轉變為正常新生兒大便,由深綠色轉為黃色。 |
新生兒睡眠 | 新生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,一天累計的睡眠時間大約在18~22小時。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,其睡眠時間也會逐漸縮短。 |
新生兒第一周特殊護理:
照料內容 | 護理要點 |
新生兒體重下降 | 這是正常現象。大多數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,3-4天時達到最低點7-10天左右就可以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,體重下降最多的可達200-300克。體重下降多半是因為出生后不能立即適應母體外的環境,表現為多睡、少覺、吸入不足,而肺和皮膚又蒸發大量的水分,大小便的排泄也相當多,如果在生后第二周仍不能恢復體重就應該查找原因。 |
新生兒臍帶護理
|
新生兒臍帶在正常情況下于出生后3~7天脫落,脫落的時間早晚因不同的結扎方法稍有差別。 臍帶脫落前: 1.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,特別是尿布不要蓋到臍部,以免排尿后濕到臍部創面。 2.要經常檢查包扎的紗布外面有無滲血,如果出現滲血,則需要重新結扎止血。 3.若無滲血,只要每天用75%的酒精棉簽輕拭臍帶根部,即可等待其自然脫落。 臍帶脫落后:臍窩內常有少量滲出液,此時可用75%酒精棉簽卷清臍窩,蓋上消毒紗布。 |
新生兒黃疸
|
新生兒出生2-3天,皮膚會出現發黃現象,7天時最明顯,如果寶寶精神很好,吃奶正常,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。不過黃疸也有病理性的,若黃疸正常值超過12.9mg/dl(毫克/100毫升)或每日上升超過85.5μmol/L(5mg/dl)就要考慮是病理性黃疸了,或黃疸退了又復發等,就要及時就醫了。 |
溫馨貼士: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,其中病理性黃疸又分為溶血性黃疸、感染性黃疸、阻塞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等,怎么區分?
出現的時間 | 生理性:出生后2-3天開始出現 病理性:出生后24小時內開始出現 |
消退的時間 | 生理性:出生后2周消退 病理性:消退較晚,而且會反復出現 |
程度 | 生理性:皮膚顏色呈淡黃色,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 病理性:皮膚粘膜明顯發黃,而且波及全身 |
生長發育情況 | 生理性:不影響寶寶生長發育 病理性:常伴有其他異常情況,早發現早治療 |
新生兒第一周疫苗接種:
接種時間 | 接種疫苗 | 參考價格 | 可預防的傳染病 |
出生24小時內 | 乙肝疫苗(第一次) | (20ug):國產36元/支,進口88元/支 | 乙型病毒性肝炎 |
卡介苗(初種) | 免費 | 結核病 |